其实都差不了多少。
温余每天的饭都是阿妈他们盛完自己的饭剩下来的给温余。有时是半碗稀的只有粥水没有米的粥,有时是一碗野菜汤没有野菜,味道淡的像跟喝水一样。
好一点能有一小碗野菜粥,不多但有菜有米。
这对温余阿妈而言,已经算是按算命先生说的好好对待温余了。
在温余阿妈他们看来,既然是个女娃,有衣服给穿,有食物给吃,有床给睡,做生意的都一手交钱一手交货。你温余住在这里,我们养你长大。你就应该感恩戴德的干活报答。
如果没有算命先生的那句话,温余的命运可能就是被卖给村里某户人家做童养媳,或者一生下来就扔河里被淹死,他们不可能去养一个赔钱货。
第16章 第十六章
第十六章
村里的学校要上溯回百年前。
它是村里的读书人们举意办的。
在那个时候读书人是很受大家尊敬的。
村里百年前也曾出过个状元,可是出村后就再没回来过。村里闭塞,也不知村外朝堂上的消息。
一开始还会有书信寄来,后来杳无音信。
读书人寒窗苦读十年,有人中了秀才却功败垂成于举人。村里再也没人中过状元。
渐渐地再没什么人走出过村。
读书人干活不行,没什么力气。只会聚在一起空谈自己如何如何,有一身抱负。
他们决定教村里人读书识字,找自己家里人帮忙,找街坊四邻的人。以石木为材,建了个学校来教书。
以前不称学校称学堂,后来改叫学校。
他们认为没有文化、没有知识,那以后大家都出不来这个村,这个村会一直落魄下去。
只有文化和知识才能带着大家发展起来。
村里人对此也颇为好感。
谁都没有细想到底是为什么才被困在这村子里。
一开始读书人们是不打算收学费的,他们想要成就一番事业,带着村里人读书识字走出去。
但空有一番凌云壮志,不切实际。
那些大人要干活,根本没时间去听课。
有些人觉得这不现实,照他们说得一样,全村人都去读书了,那地里的活谁干,知识哪有吃饱饭重要,你不去干活难道饿着肚子吗。
书能当饭吃吗?显然不能。
但是也有不少人被那些读书人讲的所打动,他们会让自己的孩子去听课。
久而久之,那些读书人不干活,不收学费。这日子哪还过的下去。
再然后为了生计,迫于向生活低头。
才明白自己之前空头支票,想得多么天真,多么可笑。就像现实里无数次努力都中不了举人。
现实给这些读书人狠狠一巴掌,让他们清醒过来。后来他们就收起了学费,起初大家都是不乐意的。
但也有人理智,先生教书收学费那是天经地义。自古哪有学子拜师上学不交礼或钱。
这么想想,也接受了。毕竟读书人他们规定的学费也可以接受。
交一斗米或者束修。
读书人要学费时,满脸通红,难以开口,讲话磕磕绊绊。那些学费是为了维持他们生计。
想着自己的孩子以后有出息能带自己去外面享受享受上层的生活。村里人咬咬牙交了钱。
那么当读书人老了之后谁来教书?
学校里的先生并不是外面知青下山教书,而是在学校里面结业的学生。外面走不出去,就留下来教书。如此反复。
但有一点好处,当教书先生是有工资拿的。
村里的女孩不多,有养女孩的大多是在村里受过教育,家里也养得起的人家。
所以学校里只有少数女孩在这儿读书。
第17章 第十七章
第十七章
温余很瘦,不是那种正常的瘦。
是饿得皮包骨头,没有多余的肉。
眼睛被饿得很大,牙齿雪白。整个人看着很瘦小,好像风一吹就倒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