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历史上,不是没有出现过蒙受被禁锢的屈辱的时候,那些时候,大部分人不正像《进击》中的普通民众般安守现状,苟且偷生吗?多少志士曾经为了追求变革,勇敢地向着庞大的统治阶层发起冲击,最后如《进击》中的调查兵团的士兵们一样遍体鳞伤粉身碎骨,可能还要遭受无知民众的冷嘲热讽。
无意义的死亡并不会让人感到惋惜,调查兵团的成员们向壁外发起远征,每每牺牲无数,这在普通民众眼里就是将自己送到敌人口中的无意义牺牲。然而每一个牺牲的调查兵团的士兵在生命的最后一刻都在希冀着全人类在前往自由的路上更近了一步,可以“踩着他们的尸体向上飞”。我仍然记得,一个在壁外战斗中身受重伤的士兵在弥留之际对利威尔兵长说:“兵长,我……为人类做出贡献了吗?还是……就这样无所作为地死去?”有重度洁癖的兵长此时却毫不犹豫地握住他满是鲜血的手,斩钉截铁地告诉他:“你已经做的足够好了,而且——今后也将继续活跃下去!你遗留下的这份意志,将赋予我力量。我向你保证,我一定会把巨人一头不剩地消灭!”活着的人们埋葬好死去的战友,背负起他们沉甸甸的遗愿,燃烧心中的悲痛与仇恨,继续向着信仰之所在前行,继续义无反顾地冲向强大到看似不可战胜的敌人,即使这是一场
巨人与墙壁固然不会出现在现实中,但是我仍然深思了很久。
列宁曾经说过:“不自由,毋宁死。”(转载者注:这句话应该源于美国人帕特里克·亨利(1736-1799)一七七五年三月二十三日于殖民地弗吉尼亚州议会演讲中的最后一句:give me liberty ive me death。是作者记错了)这表明在自由与生命之间,他宁愿选择自由。自由的身,自由的心,在他看来比被禁锢的生命要重要的多。然而有勇气这样做的人并不多,我承认也许在面临这种抉择时,我可能会屈服于生命威胁下。人类心底深埋着对死亡的恐惧,以致于我们往往死抓住任何一线生机不放。不过在要生命还是要自由的选择中,我在情感上更偏向于要自由,我希望自己能成为一个更加勇敢的人。正如艾伦的伙伴爱尔敏所说:“什么也无法舍弃的人,就什么也无法改变”,坚定追求自己所信仰的东西,虽然是那样的理想化,但却又是人类的精神世界里不可缺少的一份信念。
《进击的巨人》其实就是人类历史的缩影。
大多数人都想着:墙壁一百年来都坚固如初,肯定以后也能一直这样挺立着保护我们,我们现在的生活没有什么不好,我们很满足,我们没必要知道壁外的世界是怎样的。而主角艾伦?耶格尔在很小的时候就对外面的世界充满了向往。我永远忘不了那个小小的棕发男孩子紧握一本描述外面世界的“禁书”,眼睛闪闪发亮地对他的小伙伴们说:“沙之平原,火之山脉,冰之大地,还有一望无际的海洋——能看到这些的人,才是真正自由的啊!”每次调查兵团壁外探险回来,他总会兴奋地跟在人群中看,用仰慕的眼光看着调查兵团的士兵们。当听见人们嘲笑调查兵团时,艾伦会愤怒地反驳他们:“如果今后没有人去加入调查兵团的话,那么之前那么多人不就白白牺牲了吗?!你们难道不想去看看外面的世界吗?我们现在像这样住在墙壁的里面,简直就和家畜没什么两样!”当他向母亲说起他今后的理想是加入调查兵团到壁外的世界去时,母亲惶急地告诫他必须放弃这个想法。这从一个母亲希望儿子远离危险的角度来讲确实有道理,但这也从侧面反应出普通民众对于“走出墙壁”的畏惧与甘愿龟缩于墙壁中的懦弱。
当人类渐渐习惯了被圈在高墙里的生活,习惯了为了生存安于现状,习惯了以退避的方式保存生命时,他们就放弃了自由。
那是一种可怕的状态,行动受到限制,言论受到限制,你可以说“至少我们的思想仍是自由的啊”,可事实是,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大多数人也慢慢习惯性地禁锢了自己的思想,亲手扼杀了心中对于“自由”的渴望。
写到这里,我不得不提一下让我印象深刻的调查兵团这个组织,《进击》的世界观里有三大兵团,其中宪兵团和驻屯兵团分别负责守护王都及墙壁的修护巡逻,都是安扎在墙壁内的组织,只有调查兵团会一次又一次地出墙壁去进行地理调查并积极地研究对付巨人的方法,即使每一次的壁外调查都伴随着大量的牺牲。每年的新兵入团式上,志愿加入调查兵团的人最少,大多数人都想进入安全的宪兵团和驻屯兵团。然而调查兵团始终顽强地存在着,一次一次进行壁外调查,飞蛾扑火般迎向潜藏着无数危险的壁外世界。这份精神正如我们古往今来的志士们,明明可以选择苟活于世,却奋不顾身地为了自己的信仰而投身于险境。调查兵团的标志是一对交错的蓝白羽翼,名曰“自由之翼”。对于每一个调查兵团的成员来说,那就是他们的信仰。那是人类的自由之翼,即使只有一小批人,他们也要不懈地斗争着,将这份信仰传递下去。这种精神真的很令我动容。现在我每天都会默默地将右拳抵在心脏处,让自由之翼的精神鼓舞我在自己的道路上努力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