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书包

第621章 英雄chu少年

+A -A

揖道:

    “齐国谨遵殿下的治国良策,加上国寡民少,因此在官场之上只聊政事,如刚才李尚书和殿下讨论的就藩问题,这是属于私事,按道理下官是不能询问上官的。”

    “其次,殿下和李尚书来回的对话太多,在齐国,官员们往往都是直接把自己需要交代的事情全盘而出,随后主官自己分析下令,下官执行便可。”

    “先执行,觉得不妥后再上疏,这样能让事情变得没有那么复杂。”

    “另外,在小子看来,国朝的官场思维僵化,许多官员做事还需要殿下苦口婆心的解释。”

    “这样容易让官员疲惫,殿下自己更为疲惫。”

    “长此以往,官场疲敝,若有偷懒的时间,百官必然争先恐后。”

    说到这里,夏完淳顿了顿,然后才躬身行礼道:

    “小子来到国朝就这几天时间,了解的也就这些,若有荒唐之言,请殿下恕罪,毕竟是殿下说齐国不需要太多虚礼,小子若是鲁莽了,那也是遵循殿下的国策。”

    夏完淳这小子年纪虽小,但倒是观察细致,并且还懂得利用朱由检的话来自保,这让朱由检听后很是喜欢。

    因此,朱由检不仅没有生气,反而笑着询问夏完淳:

    “你在府学学习了五天,有什么收获吗?觉得大明的府学和民间与齐国有什么不同吗?”

    “有!而且很多!”夏完淳丝毫不避讳的说道:

    “小子在府学学习许多课程中几乎都有殿下和万岁的身影,但学子们对殿下和万岁几乎是截然不同的态度。”

    “为何?”提及自己和自家哥哥,朱由检不由皱了皱眉。

    对此的夏完淳并没有察觉,而是对朱由检解释道:

    “书本上,对殿下所做的事情详细至极,反观到了万岁那里,提及万岁功绩都是统筹有方的一些虚言。”

    “对于我等少年人来说,殿下那详细至极的事迹几乎是一个话本,学子们都能站在殿下的角度体验各种殿下经历过的事情。”

    “但是反观到了万岁那边,虽然知道万岁有功,但具体是什么功绩,学子们却根本答不上来。”

    “长此以往,也难免学子和百姓会崇拜殿下而不崇拜万岁。”

    “就连民间,小子来往走访,许多京城之中的戏台也常常出现殿下和万岁的话本。”

    “但这其中,殿下都是以挽天倾的伟岸形象走出,反观万岁的刻画十分浅薄,并没有彰显出万岁的雄才伟略。”

    “另外民间给我的体验,齐国西京城的百姓大多淳朴,可京城内外的百姓大多狡诈。”

    “齐国百姓朝气蓬勃,大明百姓却死气沉沉。”

    “齐国百姓关注家国大事,《齐国国报》几乎被百姓抢断,反观《大明报》虽然记载了许多对百姓有利的政策,但百姓表现得态度却是浑不在意。”

    “齐国百姓听闻可以开垦田地,大多喜气洋洋的搭乘火车,或者自己赶车步行前往开垦地。”

    “大明百姓听闻可以开垦田地,却显得优柔寡断,不够积极且不提,即便决定移民,却恨不得官府将自己送到移民地,好似官府亏欠一般。”

    “还有……”

    “咳咳……”

    夏完淳还想再说点什么,但角落的曹化淳却疯狂咳嗽,示意他别再说了。

    夏完淳闻声也闭上了嘴,反倒是朱由检略微皱着眉,脑海中思考着夏完淳所说的话。

    “你觉得,国朝和国家的百姓为何区别如此大?”

    朱由检将问题抛给了夏完淳,夏完淳闻言也直接作辑道:

    “小子以为,原因有很多,其中第一点是百姓的区别。”

    “齐国的百姓,基本都是自发迁移的百姓,他们做好了过苦日子的准备,并且他们知道,只要他们卖力的开垦田地,他们的生活就会越来越好。”

    “至于大明的百姓,尤其是留在中原两京十三省的百姓,大多都是顽固不迁移的百姓。”

    “他们的想法,大多都是让邻居迁移,邻居吃苦头,然后自己分了邻居的土地。”

    “小子以为,他们已经失去了进取之心,只有坐享其成的想法。”

    “从父母看小子,因此在小子看来,他们的子嗣大多也是坐享其成之人。”

    “其次,国朝的规矩太多,百姓见官员要下跪,平日里走路都要绕着官署走,见到富商便过去献媚,尽是利益。”

    “反观齐国,百姓随意在各大官署门前溜达,得知身边人是官员也只是一笑,浑不在意。”

    “小子记得很清楚,移民抵达齐国后,金长史安排的第一件事就是让官员前去迎接他们,对他们作揖行礼,随后才告诉他们齐国规矩。”

    “初期也有许多不适应者,不管是官员还是百姓。”

    “不过到了后来,官员百姓都享受起了这种气氛。”

    “金长史对小子说过一句话,说这是殿下告诉他的,小子记忆很深。”

    


【1】【2】【3】【4】
如果您喜欢【我的书包】,请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