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书包

分卷阅读22

+A -A

那些世家豪强为了能有足够的人口迁移出去抢地盘,他们也会鼓励佃户乃至乡里生育的。多出来的人口尽可以向外迁移,如此这般,中原也能一直保持相应的人口密度,不至于因为人口爆炸,粮食产量却跟不上,导致战乱。西域那边应该能消化不少人口,以后还可以往漠南,往辽东,往岭南,甚至是往琼州,往夷州,与其在中原那么点地方不断重复悲剧,不如对外开拓。

    其他人也没意识到李悦的做法问题,大家都觉得这些事情发生得很自然,实际上,已经有一些在世家之中处于边缘地位的旁支子弟开始前往安西之地,等到他们意识到种植棉花的厚利,那么,他们自然会想办法进一步扩大产值,也就是说,他们需要更多的土地,中原不行,那么就继续往西。而李悦付出的无非就是棉花的处理方法,棉花经过处理之后,即便是普通的纺织机也能纺出棉布来,无非就是质量问题而已。到了那个时候,李悦就可以开放一部分新的纺织技术,让他们能从棉纺和毛纺中获得更多的利益,到了那个时候,原本那些大多数时候处在保守阵营的世家,就会成为对外开拓的急先锋,到时候,就算是朝廷不愿意打,他们也会逼着朝廷打。以前他们觉得除了中原之外,其他地方都是蛮荒之地,现在发现中原反而变成了鸡肋,而塞外却是沃土,他们不发疯才怪呢!

    就像是当年征讨高句丽,如果杨广拿出高句丽有金矿或者是其他什么近在眼前的利益,即便是那些世家知道杨广的本意是为了削弱自己,他们也会硬着头皮往上冲。事实上,高句丽的确是个好地方,那里虽说处在苦寒之地,但是那里的宝石资源其实非常丰富,另外就是,那里是寒流和暖流的交汇之处,渔业资源也很丰富。就算是每年只能种植一季粮食,也能养活大量的人口。若是当年杨广说,可以将有功者分封在辽东半岛那边,起码不会因为各种原因导致三次征讨高句丽都失败。

    对于塞外如此,对于益州那边,李悦也是差不多的心思。李悦盯着的其实不是益州,而是天竺。之前王玄策将天竺吊打了一番,结果回来之后,也就是封了个朝散大夫。也就是说,大家觉得天竺那点地方,就算是王玄策一人灭了一国,只值一个朝散大夫。但是李悦却是知道天竺那边的,那里才是正经的黄金之国,物产丰富,人口众多,不管是作为原材料出产地,还是作为产品销售市场,都是一个好地方。所以,他巴不得益州那边能修建一条前往天竺的道路,等大家意识到,这个佛教起源的地方是多么富庶,那里又是多么孱弱,接下来的事情就会变得顺理成章起来。

    李悦想象中的蓝图很美好,但是事情还是得一步一步来。李悦代表的利益实在是太庞大,许多人都眼红不已,如今那些世家算是学乖了,但是总有一些自以为聪明的人想要从李悦身上攫取利益。在封印之前,朝堂上弹劾李悦的声音又出现了。

    第72章

    这次弹劾李悦的罪名就非常大了,说李悦勾结外族,图谋不轨,宁州那边只知宁王,不知长安。

    什么仇,什么怨啊,这个罪名坐实了,就算是太子也得完蛋!李治倒不是信不过李悦,毕竟,李悦在宁州那边的情况他一直都了解,李悦几乎不插手地方上的事情,一般情况下,无非就是王府还有庄子,作坊这些地方几头走,上层自然知道都是李悦的功劳,但是底层很多人真是搞不清楚怎么回事。至于勾结外族什么的,李治巴不得下面那些官员都这么勾结呢,毕竟,李悦一番作为,直接促使了突厥王庭和下层部族的分裂,起码在十年内,突厥那边是没法组织起多少人手对大唐发动战争了。

    李治原本想要直接治罪弹劾的人,以示自己对李悦的信任,毕竟一旦自己表现出一点迟疑,那么,那些人就会像是嗅到了鲜血的鬣狗一般,扑上去群起而攻之。结果,他不过是稍微按捺了一下自己的情绪,看了看下面群臣的态度,然后就发现,不知不觉之间,李悦居然得罪了一大群人。或者说,李悦代表的利益太过庞大,之前宁州那边被李悦经营得铁桶一般,其他人根本半点都沾不上手,如果能够将李悦调离宁州,那么,以他们在官场上的根基,足够将宁州那边的利益瓜分掉。

    因此,顿时就有人表示,宁王勾结外族的事情或许莫须有,但是出于避嫌的缘故,宁王还是暂时不要返回宁州了云云。

    李治神情变得有些微妙,他似笑非笑地说道:“宁王不回宁州,那宁州那边的事情谁来主持呢?”

    顿时立马就有人跳出来,义正严词地表示,自然有宁州的地方官员代管。

    李悦轻哼了一声,说道:“代管?那些可不是什么永业田,或者是朝廷的赏赐,那些都是本王的私产,本王自个就算是不会宁州,下面也有属官,家里也有管事,哪里需要劳动宁州官员代管?”他就差没直接指着这些人的鼻子说,等你们代管好了,我那些产业只怕都被掏空了吧!


【1】【2】【3】【4】【5】【6】【7】
如果您喜欢【我的书包】,请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