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中外,每个成功的商人除了自身努力,还必须有机遇的加持。
一个人的命运,当然要靠自我奋斗,但也要考虑历史的进程。
会做生意的人,除了精通业务,还必须善于发现机会和利用机会,而最大的机会就是顺势而行,将时代潮流变成白花花的银子。
这就是雷军的名言“在风口上,猪也能飞起来”。
对于伍国萤和十三行其他老板而言,这个机遇和风口,当然就是大清国的基本国策“广州一口通商”了。
“清朝实行闭关锁国,但受不了欧洲商船频繁“骚扰”沿海,只保留了广州这一个合法通商口岸,但清朝又实行严格的重农抑商,那么由谁来充当贸易商呢?”
“最开始清朝想到的是官营,由朝廷钦派的官员来负责广州外贸,这就是“皇商”。但这帮吃闲饭的,你让他贪污腐败和偷奸耍滑没问题,让他来负责外贸就属于大尺度跨行了。”
“结果,面对一个躺赚的行业,这帮酒囊饭袋直接亏损严重,常常需要朝廷的救助,你说钱都去哪了?外商怨声载道,朝廷也不高兴,最后只好废除皇商,实行一种新的制度——行商。”
“朝廷将外贸特权赋予一些民间商人,受政府管理,商人取代官员,与外商直接打交道。”
同文行中,掌柜的吴卫荣正在热情的滔滔不绝的讲解着广州十三行的历史,作为一个合格听众的黎汉明也正笑脸盈盈津津有味的听着。
说实话,对十三行的具体历史黎汉明还真不了解,此番听吴卫荣的讲解,倒也显得有趣。
听吴卫荣这么一说,黎汉明顿时明白了十三行实际上就是官督商办,其实历史上的洋务运动,就是这种模式。
“按道理讲,民间商人会蜂拥而至,争取这个外贸特权,毕竟特权就意味着躺赚,但实际上,合格的行商很少。”
“一方面,社会氛围认为科举是正道,经商是旁门左道,而且还是与外国人这些“蛮夷”打交道,很不光彩;另一方面,要当行商,首先就要拿出数十万两银子来能获得准营执照,所以,只有广州当地的少数富商才会报名参加。”
“这就是广州十三行的由来,当然,并不是说只有十三家行商,数量是波动的,只是最初只有十三家,从而形成了一种俗称。”
作为同文行的掌柜,吴卫荣的眼力还是可以的,他看得出来,眼前这行人来历绝对不简单,他甚至已经隐隐约约的猜到了黎汉明的身份了,所以他也乐于详解。
“而且,十三行的老板,无一例外都是普通人家出身,那些有头有脸的富贵人家,是耻于经商的。”
黎汉明闻言赞同的点了点头,这点的确如此,毕竟如今社会风气在那儿,商业可以说是处于社会末流,就算有钱了,也会把重心放在科举和官场,希望以此提高家族的社会地位。
就以十三行最大的商行同文行的老板潘振辰为例,十四岁就出来打工当水手了,他创下家业死后留下巨额遗产和四个儿子,但三个大儿子都不愿意接班。
比如最大的潘有为,考中进士后官至内阁中书,参与编撰过《四库全书》,得罪权贵回到广州后,宁愿隐居也不愿意接班。
一个商人家出了进士,这是一件非同寻常的事,它意味着潘氏一族以后同地方官员的联系越发密切,多了一个可以从中斡旋的人才,同时也可以跻身于士绅之列了。
再比如第二的广利行老板卢观恒,幼年丧父,穷困潦倒,四十岁还是单身。怡和行老板伍国萤,父亲靠卖海鲜养家,自己幼年辍学,在同文行打工.......
这些人,毫无疑问都是屌丝逆袭的成功学代言人。
屌丝逆袭的多寡,实际上能够反映一个社会的自由度。
当他们当初赌上全部身家创办行商时,必然是如履薄冰的。
祁同伟在《人民的名义》说,“人生一定要赌,一定要拼。如果你不赌的话,可能你就没有丝毫赢的机会。”
对于立志想做人上人的十三行老板,所幸在时代的东风下,他们赌赢了。当然,也有赌输的,下场凄凉。
因此,当伍国萤这些老板们知道马嘎尔尼访华时,自然是心惊胆战的,马嘎尔尼的使命是废除“一口通商”和行商制度,这简直是要了十三行的亲命。
所幸,马嘎尔尼失败了,怒气冲冲地称中国是“停滞的帝国”。
“一口通商”固然限制了中国的贸易发展,但为十三行提供了发迹和暴富的空前机遇。
当下,中外之间的商流、物流和资金流,绝大多数都是通过广州这一个城市完成的,历史书中的清朝每年一两千万两的贸易顺差,也是广州这一个城市创造的。
可以说如今的广州是华夏对外开放的唯一一个窗口,这便是黎汉明不得不放下战事亲自来此的原因。
十九世纪之前中国一直是全球第一大经济体,当十三行垄断帝国贸易时,他们的行为就会产生巨大的国际影响。
而黎汉明来到同文行,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