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收割麦之后,诸事已毕,关西诸将点兵启程前往弘农会合,因为裴俨又命诸将先去前往迎接南匈奴兵马,于是李冲随父率领数十轻骑快行,让梁柔王瑗两人协助他的叔父和李澈等人照管行军,听候他们安排,于是王瑗随着梁柔监督骑部兵马长途行军路程。
王瑗随着骑部兵马前进,这还是她第一次独自管理行军,从前都是跟从李冲随行,不必处理这些问题,现在到是能从中学习到不少经验。
她与一众骑兵不着盔甲,而是交付队伍后方辎重车辆运输,牵着马匹位于步兵的后方边牧马边行进,照顾马的进食睡眠,速度极慢。
行军若是步行,除去特别要求的急行军,速度都会很慢,若有河流,则大多依靠船只运输,人马便能节省体力,加快速度,方便物资输送,还能减少意外发生,损耗,节约粮草,时人戏言,离开船,便打不来仗了,现在正值秋汛,还是顺流而下,但他们此时选择的行军路线远离河岸,不方便使用船只,而他们的粮草,则有大部分是通过水运运输的。之前从凉州来到关中,他们便是乘船沿着渭水顺流而下,再弃船登岸步行的。
由于与兵马相处日久,她明白虽说战时骑兵飘风如神,坐骑冲击力爆发力骇人,能在战场起到出奇制胜的作用,可在平时骑兵行军速度其实很慢,反而会要拖累步兵,与其脱节,这是因为马的耐力不如人,除非斥候敌袭将领,所以平日一律都不准骑马,以节省马力备战。
在作战时,冲锋之前也要让马匹蓄力修养,马也不能一直狂奔,每隔一段时间就要停下休息,在长途奔袭后,马匹也会丧失冲锋的能力,需要一路换马,继续冲锋作战。
往往一人双马,富裕的一人叁马,四马,甚至五马,轮番上阵,才堪作战使用,抵消损耗。
因为作战,马匹就不能单单再用草料喂养,吃草需要很久才能饱腹,还很容易消耗,都不能支持发起一次冲锋,往往是双份草料,一份粗粮,粗粮中包含有豆类,麦麸,盐巴,甚至是糖浆,蜂蜜等精致饲料,以便马匹快速进食,迅速补充恢复体力,节约时间,避免贻误战机。
李冲等人与关西诸军在弘农会合后,就由裴俨率领前往河东郡与弘农郡的交界,迎接南匈奴右贤王。
虚连题去卑。
当初南单于得知裴俨使者来意,便与国中能于单于庭中留庭辅政的四部贵人商议。
从由李冲之父李敏和江光引发凉州羌乱,朝廷征调南匈奴兵马平叛,国中贵人观察羌乱不是一时就能解决的,深怕征兵就此无有断绝,消耗他们部中人口粮秣,损害自身利益,待他入塞,便即刻弑君紧闭国门之后,他们留在塞内见回国无望,上报汉朝想要国家出兵帮助他们回国,恰逢天子崩逝,朝中董太皇太后和何皇后,何进兄妹,争相拥立皇子,朝局紊乱,无暇顾及他们,便只能停驻平阳休养生息。
之后,董卓进京,挟持天子前往长安,天下大乱,贼寇四起时,他们趁机抄掠附近州县,与关东州郡,诸侯结好,共同兴兵讨伐董卓,参与诸侯内战,也图保存自身,落个大义美名。
是时天下纷乱饥饿,他们见袁绍名震天下,身份贵重,又是盟主,前去投靠,却发现他现在也自身难保。
当时,关东起兵,袁绍依赖冀州刺史韩馥供给军粮,如同哺乳婴儿,操之鼓掌之中,不如意立即就可饿杀。
董卓还未灭,而诸侯们各怀鬼胎,争权夺利,不想出力,而韩馥也对于袁绍在冀州起兵疑虑深重,怕他坐大危害自身,故意节贬他的军粮。
经过长久消耗,袁绍军中并无斗粮,早先投靠袁绍的各路人马见他无粮早已离散,现在连袁绍自己都快饿死了。
匈奴不想为其裹挟无利可图,损害自身,于是又背叛袁绍,袁绍见他们出走,十分生气,给外人一个富贵如他也快日薄西山的不佳映像,派部将麴义追击教训他们。
匈奴大败,后又转投袁绍死敌袁术以求庇护,见袁术失败后,不得已又向关西朝廷示好,现在天子已然东归,见朝廷有意与他们结好,喜不自胜,他们想,自从他们内附汉朝以来,从来都是依靠朝廷生存,受朝廷的监督管教,又见有优厚条件,便畅快同意,以表忠心。
于是南单于遣其弟右贤王去卑领国中人马待秋天马肥后前往助战。
去卑得知裴俨率人俱服亲自迎接,十分惶恐,也带领轻骑先驱至于边界。
双方见过礼后,去卑向裴俨奉献美玉金帛,以示两国和好。
李冲在人群中默默观察去卑与其从属,见他与其属下大不相同。
他并不如其他匈奴人一般头戴尖帽,辫发垂背,皮毛袍服,而是束发右衽,身着汉人衣冠,虽然背负弓弩,举止却依旧优雅从容,气度不凡。
他知道南匈奴自内附以来,其国中贵人至于单于便接受汉化,以示赤诚,模仿汉朝衣冠礼乐制度,学习经书,莫如汉人。
他年纪不过弱冠,却已少年清贵,是因为,像贤王,大将这样的要职无不是由单于子弟充当,并且他曾在天子东归时与白波帅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