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书包

第一百七十六章 双倍的赢,李乾赢麻了

+A -A

    就拿最直白的来说,严嵩出身于分宜。



    这一类会馆通常以商会的名字、或者地方命名,比如说聚通会馆、洞庭会馆等等。



    “这位兄台,里边有啥热闹事儿?”



    有这想法的人可能不知道进士的重要性,和大乾人的地域抱团性。



    李乾也知道一个很经典的例子,还是前世的改革家张居正,他未曾入内阁时便看到了明朝的漕运弊病,曾好几次提出过要将漕粮海运,缓解朝廷压力。



    他在朝中任左相时,分宜的知县、郡守定然要小心翼翼、如履薄冰,他们绝不敢在左相大人的老家肆无忌惮、鱼肉百姓。



    但他入了内阁、当了首辅,有能力办成此事之后,就决口再也不提此事,甚至还出手打压坚持漕粮海运的官员。



    这不就相当于百姓的生活变相地上了一个台阶吗?



    从前的大乾朝堂上还有齐党、楚党、徽党等等同乡官员抱团而成的党派,只不过后来因为某些原因,这样的党派渐渐消弭了。



    这不仅是荣誉感的问题,还代表着切切实实的利益,进士官员们会反哺家乡,努力地为家乡的父老谋福利。



    而驱使他们这么做的原因也很简单,那就是给自家的举人老乡们提供一个更好的休息环境,防止因为别的乱七八糟的原因,致使会试发挥失常。



    也只有进士,才具备踏入最高庙堂的资格。



    就算你不主动谋福利,也有许多其他隐形的好处。



    “不是别

    想想便知,若换一个别的地方出身的、手段强硬的首辅,必然不会在意你湖广百姓的死活,由此可见,在朝中有个位高权重的同乡是多么重要。



    可他见到郑冠的脸时,却直接一愣,似乎是认出了郑冠:“你莫不是郑冠?郑兄?”



    这举人似乎是京城的举子,又认出了后方的颜真卿,面上的冷澹又火速融化,燃起了热情的笑。



    其他地方的会馆都是商用,大多为单独商人、商会或者同乡商人出资建设,为的就是商人们之间相互交流感情,谈生意的地方,相当于李乾前世的俱乐部之类的。



    李乾早就从窗户里看到了围在豫州会馆门口的一小撮举人,心中也有些好奇,跟着郑冠、颜真卿两人下了马车。



    但造大船就得要大木材,当时全国只有张居正的老家——湖广适合取用大木,但要那么砍树、再将树木运出省,必然会极大地劳民伤财,让百姓多服徭役,苦不堪言。



    这还只是对地方的好处,对诸侯国来说,其中的好处更是数不胜数。



    但唯独京城这边的几个会馆用途不同。



    再加上当时漕运集团的阻力等等,张居正便打消了海运的想法。



    李乾边想边走,不一会儿几人就来到了人群的外围。



    每次春闱之前,大乾各地都会有举人进京,而这些会馆就是无偿提供给举人们住宿用的,一般是由当地的商人,或者各诸侯国出资集建,比如说什么豫州会馆,齐会馆等等。



    外面的围观的一个举人被郑冠扒拉过来,脸上的热情和嘴角的笑却肉眼可见地冷化下来。



    即便是大冬天,依旧有许多举人套着拉风的圆领黑绸袍,彰显着自己的身份,当然黑绸袍下面肯定还要套棉衣的,要不然就真是“要风度不要温度”了。



    进士为何?如今满朝的文官、地方上的主政者,几乎都是科举一途出身,而科举的最终点,就是进士。



    “是在下。”郑冠越过他好奇地往后面打量了一眼:“兄台,不知这里面发生了什么事儿?”



    原因便是,想要在海上运粮,河上的漕船太小,必须要经得住风浪的大船才能走海路。



    正因如此,从同一个地方出来的人面对外人时,就格外具有亲切感,同乡之间的抱团的现象也更加厉害。



    有了这些好处,他们怎么可能不热衷帮助同乡的举人?



    这年头儿交通不便,一个人一辈子也不见得能跑出去多远。



    一个地方进士数量的多少,就直接决定了未来这个地方在朝堂上能发出多大的声音,能谋取多大的利益。



    会馆这东西,其实大乾各地都有,但用途不一。



    有人可能会觉得这也太小题大做了,那些人是不是有钱没处花,才在寸土寸金的京城北买地,花这么大功夫建会馆,无偿地帮着那些同乡。



    但即便如此,每个地方的百姓、商人还是盼着自己当地能多出进士。



    正在同郑冠谈笑的吕布一愣,率先下车,左右看了看没事儿之后,这才转头对车里道:“老爷,好像是有帮举人围在外面看热闹。”


【1】【2】【3】【4】【5】
如果您喜欢【我的书包】,请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