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言的害怕。
不过寻寻常常的一句话,竟让当朝太后哭得像个天真稚子,高阳无奈地看着她,抬手揉了揉她的发丝,叹息道:“你啊……”
最终,高阳还是拗不过阿武,令人去请了太医来。来的太医是个须发皆白的老头儿,这个岁数,看诊无数,医术还是较为让人放心的。
老太医姓傅,号过脉,道一声“恕罪”,傅太医又翻开了高阳的眼皮仔细看了看。
阿武在一旁看得心焦,强压着心神不宁忍耐着。直到傅太医慢悠悠地道:“无碍,臣开一剂安神的汤药来,殿下按时服用,便好了。”阿武才慢慢将心放下,放下之后,她发现由于太过紧张,她竟有一种脱力的感觉,脊背满是冰凉的冷汗。
“这下可放心了?”高阳笑望着阿武,这会儿,她头疼已缓过来了,只是嘴唇有些苍白干涩。
阿武亦是神色憔悴,她起身倾了一盏水来给高阳,说道:“纵使太医说了无碍,也不可掉以轻心,往后,我每月都遣太医来两回。”
高阳没有拒绝,顺从地答应:“就适才那位傅太医吧,他看着挺叫人放心。”
那傅太医看着的确很让人放心。阿武未曾多想,自是答应了。
这一闹,她也不再纠结高阳瞒着不肯告诉她的事了。她并非多好奇这事究竟是什么,只不过觉得高阳不与她坦诚心中不舒服罢了。
但再不舒坦,与高阳的身子相比皆是小事。
待高阳头疼缓解,阿武才离去,走前,她再度劝高阳:“芙蓉园地势低,略有些潮湿,不如大明宫建的高,潮寒轻易打不到,你就入宫去住吧。入了宫也同在这里一样自在,不会有人拘束你的。”
上皇居上阳宫,连同他的一众宠妃都挪过去了。偌大的大明宫,除了太后与皇帝,内廷之中,的确无其他人了,高阳去住,也无人会说什么。
高阳仍旧是不肯。
但这回阿武比较坚决,她不放心与高阳离得太远,见她现在看来比较疲惫,脸色苍白得叫人心疼,便暂不说了,看着高阳睡下,方辞出来。
阿武一走,便有一婢子轻手轻脚地走进来,高阳睁眼,面上带着浅浅的倦意,问道:“太医可还在?”
“在的。”婢子恭谨回道,“他等着呢,殿下可要召见?”
高阳几不可见地点了头。
阿武离了芙蓉园,一路回宫,适才不觉,现出来了,让外面的冷风一吹,她便总觉那傅太医似乎在哪儿见过,眼熟得很。然而翻遍了脑海都未翻出一个答案来。
太医署太医众多,哪能个个都入得太后之眼,有些太医,一生都不曾踏入内廷也是有的。阿武生病的时候不多,多数时候见太医都是在上皇那里,她回想了许久,都想不起来。想得脑仁儿都疼了,便只得先放放。
她回去布置了一处宫室,与含风殿甚近,也与当年的安仁殿格局相似,布置都如出一辙。只等过几日,去说服高阳。
这边进行的还算顺利。
另一方面,小皇帝相当气闷。
他自以想了一个绝妙的策略,便决定潜心学习治国之策,待某一日一飞冲天、一鸣惊人。然而事实却并非他所想那般美好,从一打头,他便面临了一个十分严重的问题——太后给他选的新太傅很不合他意。
新太傅乃是当世鸿儒,名扬四海,为人推崇。其学问自是无人可比,但也仅此而已,此人只会做学问,虽也懂一些为政举措,但他不曾秉政,言论便不如上官仪这切切实实为官做宰之人深刻,且此人好儒家,授课也多言儒家之道。
皇帝气得想掀桌,纵使他还不太大,也是知晓,作为皇帝,是无需学太多学问的。他该下功夫的,是帝王之道。故而,皇帝便不曾用心学,只在早朝听政之时,多留心,汲取他所需之物。但他毕竟小,心智不足,大臣所用潜台词,他都听不懂,弄得很是疲惫。
过了月余,太傅便去与太后告状,言之凿凿地说皇帝读书不用功,不审慎,态度十分之惫懒恶劣。鸿儒多数是有气节、脾气硬的学问人,皇帝不用功,便是不尊重他这太傅,他自是要谏的,左谏右谏,皇帝皆不纳,他便去说与太后,声称:“臣才疏学浅,不敢高居此位,为天子之师,若因臣而耽误陛下课业,进而耽误天下大事,臣是为大唐罪人,还有何面目立足于世,臣请辞去太傅之位,还请太后允之。”
太后自是不允的,当着群臣之面压着皇帝给太傅赔礼挽留,皇帝不肯,他又想到,若是这个太傅走了,是否就能换个合他心意的太傅来,念及此,便更是牢牢顶着,怎么都不肯低头。
执笔册在旁的史官默默记下一笔“帝幼时顽劣,忤师逆母,无丝毫悔改”,将顽劣二字深深地刻在了小皇帝身上。
于是太傅便成功地被皇帝气走了,他自鸣得意,却不见底下大臣失望的眼神。
阿武若不想落人口舌,是谁都抓不住她把柄的,她已想好了要对付皇帝,还不肯留下一个恶名,自然是经多方布置的。先前已说了那太傅是当世鸿儒,名扬四海,为人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