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治点了点头,到了他这个身份地位,自然不会仅仅考虑经济上的问题,没错,若是纺织行业非常兴盛,朝廷的确能够收到更多的赋税,可是,遇上灾年的时候,赈济那些灾民,花费的只会更多,这笔账李治还是会算的。
为什么大唐一直以来能够保持政局平稳,有一个原因就是粮食价格一直很稳定,哪怕是贞观年间灾年的时候,有着隋朝那会儿的底子,哪怕粮食价格上升到了一定的程度,但是也没贵到大家都吃不起的地步。反正灾民又不需要吃新粮,只要粮食没发霉,就算是口感差一点又怎么样,真要是到了那个份上,别说是陈粮了,麸糠都吃不上,只能去吃土了。
李治还是晋王的时候,也是遇到过一次蝗灾的,因此,他对于这些事情其实很敏感。那时候真的是多灾多难,李治对此自然很有危机感。那几个常平仓的粮食如今都消耗得差不多了,贞观年间可没补充多少,他上位以来,好在没有出现太严重的天灾,因此,一直命地方官府就近将常平仓里面的陈粮取出来,换上当年的新粮,但是比起隋朝那会儿粮食满仓的盛况,如今还是差远了。李治心里头还有点野望,他当年做太子,李世民亲口说他仁懦,不似人君,做了皇帝之后,下面依旧有许多臣子不把他放在心上,对他有些轻视。因此,李治早就暗中发誓,一定要做出几件大事来,让他老爹知道,自个这个皇帝做得很好,有的地方比他还强!
比如说高句丽,自家老爹一直对那里耿耿于怀,晚年还亲征了一趟,最后终究还是未尽全功。除此之外还有吐蕃,同样是个麻烦的地方,那边仗着是高原,大唐军队不适应那里的气侯,一直对大唐不怎么尊重,时常挑衅,当年李世民不得不选了李孝恭的女儿封为文成公主嫁过去和亲,结果后来才知道,松赞干布是有妻子的,也就是说,大唐陪嫁了大量工匠典籍过去,结果自家公主就是混了个名义上的王妃待遇,简直是欺人太甚!
而这些年来,吐蕃也没怎么消停过,可惜的是,李治虽说有心,但他在朝中威望不足,自然不能随便下决定。
不管是打哪里,后勤都很重要,总不能让将士连肚子都填不饱就去打仗。所以不管是为了民间保持稳定,还是为了长远的未来,耕地都是不容有失的。
“只怕他们不会这么轻易罢休!”李治喝了一口茶汤,眼睛微微眯了起来,然后说道。
李悦却是捧着一杯蔗浆,也不喝,只是说道:“丝绸产量不能随便增加,那就增加质量好了!”
如今的纺织技术虽说已经很强了,像是后世常有人说如今的纺织技术如何如何,比如出土的丝绸如何轻薄,一件衣服不足50克云云,李悦还记得上学时候历史书上说唐朝某位宰相穿了20多层衣服,还能看到身上的痣。
但是丝绸做得轻薄也未必都是纺织技术的问题,也有可能是现在的蚕丝纤维本来就比后来的纤细。
实际上纺织技术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已经是宋朝以后的事情了,像是后来的刻丝,云锦,在技术上绝对是达到了某种巅峰。而唐朝这会儿,还是差了点意思。
别的李悦搞不清楚,但是云锦的纺织机李悦还真的见过,后世他去金陵旅游的时候参观过江南织造府,看到了那个足有一个屋子大的纺织机,云锦的纺织技术复原出来之后,他还见过云锦的纺织演示,回去之后还专门查了相关的资料,虽说如今有些细节方面记得不是特别清楚,但是造出来看看,也就知道哪里有问题了,而这个,倒是可以拿出来震惊那些世家一波。
云锦一年都织不出多少,就算也需要高档的蚕丝,但是需要的也就是那么多了,所以,不会倒逼山东江南那边大肆养蚕,这就足够了。
“其实最好还是想办法提升粮食的产量!”李悦说着便感叹起来,粮食卖不出价钱,经济作物才挣钱,土地兼并又是很难避免的事情,所以,那些大地主为了更高的利润,自然会大肆种植经济作物,横竖怎么着也饿不到他们,最后倒霉的还是底层的小民。
对于这一点,无论是李治还是武皇后其实都明白,但是精耕细作这么多年,粮食产量其实已经固定了,再怎么折腾也上不去。李悦上辈子学的也不是农学,就算是知道杂交水稻,但是隔行如隔山,对于这玩意怎么杂交,李悦就两眼一抹黑了。不过,李悦倒是隐约记得,似乎唐朝的时候,南方已经开始引进占城稻了。
想到这里,李悦不免询问了起来。
结果李治一脸茫然:“占城稻?”
李悦回忆了一下,同样有些不确定地说道:“我也是听岭南那边来的商人说的,说是安南那边一个叫做占城的地方,出产一种早稻,好像成熟期比较短,产量也不错,安南那边可以一年两熟,甚至条件允许的话,还能三熟。”
李治一听便上心了,现在大唐还只是一年种一季粮食,在小麦或者是稻米收割之后一般就只能荒着,而若是能一年两熟,那也就是粮食产量能翻一番,就算是翻不了一番,一亩地多收一石粮食,那也是赚的,所以这件事还真是要上心了。
李治很快下了决心,准备让岭南